Advanced Search

1987 Vol. 4, No. 2

Nuclear Physics
关于核形状及对关联随自旋及组态变化规律的探讨
张敬业
1987, 4(2): 1-6.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01
Abstract:
自1977年B.Mottelson 在东京国际核物理大会上肯定和介绍了推转壳模型(1)以来,到七十年代末,利用这一模型的理论结果来描述大形变核的高自旋态行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利用与转动频率无关的基态形变ε和对能隙Δ(通常用奇偶质量差的80%,原因见下述),算得的第一次带交叉(超带与基带的交叉)频率,两带互作用强度及排列角动量等物理量能够和大量大形变核的实验结果基本相符。对于通常推转模型的缺点,诸如把实际上是给定自旋下两带间的.........
核物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颜家骏
1987, 4(2): 7-11.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07
Abstract:
核物理、加速器、数据获取处理和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核物理相关领域的迅速进展。本文评述了在基本粒子物理、宇宙学、宇宙射线物理、原子物理这些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准自由结团敲出反应及其非共面测量
杨锦晴
1987, 4(2): 12-17.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12
Abstract:
概述核内结团结构,特别是轻核内的α结团模型是核结构研究中的一个有兴趣的问题。准自由敲出反应被认为是对核内结团效应的直接探测,它不但可以提供结团存在的几率以及它们的动量分布,从原则上讲它还可以用来研究入射体与核内结团的离能壳相互作用。它与其它型式的反应如结团转移反应相互补充,从不同的侧面给出反应机制及核结构的完整知识。如对sd 和fp 壳偶偶核上的(~6Li,d)反应截面的研究表明,在α结团的核.....
原子核中多夸克集团存在的一些征兆
马维兴, 张高有
1987, 4(2): 18-21.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18
Abstract(1573) PDF (898KB)(425)
Abstract:
本文指出了3~He 和3~H 实验电荷形状因子的类似性,3~He 电荷密度的中空现象以及50MeV 的П-核双电荷交换反应截面(σ_(DCX)(0°))都是与传统的原子核结构理论相矛盾的.认为这些矛盾是原子核中多夸克集团存在的明显的征兆.夸克强子混合核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观察到的现象.
费米能区重离子核碰撞的展望
M.Lefort, 王炳
1987, 4(2): 22-27.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22
Abstract:
费米能区重离子碰撞的题目是崭新的,要想从这次会议就作一些结论或作一个总结都是不可取的做法。我们把以下一些想法叫做“展望”,尽管我对这个词的理解不一定确切。我想讲讲我认为在将来会是很典型的也是很激动人心的一些方面。可能这些想法不一定会被每个人能接受,但至少这是会议最后一个报告的特权,也可能是我本人在科学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报告,借此机会来表明不矛盾的各种想法。
原子核多体系统中的结团现象
D.A.Bromley, 王爱琴
1987, 4(2): 28-33.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28
Abstract:
在原子核系统内,结团概念是一个老概念。这方面至少可以追溯到1937年的Wefel-mein、Wheeler 和vonWeizaker 等人的工作。在战后恢复时期的研究中,理论上有Wildermuth 和Kanellopoulos,实验上有Phillips 和Tombrelloc 等人的工作。近年来,理论活动的中心已经移向日本,ArimaIkeda、Horiuchi 和Fujewara等日本学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次结团问题的第四届国际会议所收到的大量摘要和文章,为这个领域国际上极感兴趣提供......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真空室的设计与建造
张恕修
1987, 4(2): 34-38.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34
Abstract:
前言正在建造中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系统(HIRFL)是由两台加速器组成的。注入器是一台1.7m 常规扇形回旋加速器(SFC),由原1.5m 经典回旋加速器改装的。主加速器是一台能量常数为450的分离扇形回旋加速器(SSC)。这是我国首次建造此类型加速器。HIRFL 大真空室是SSC 主体结构的包容体。也是SSC 中最大、最重的一个部件。大真空室在现场施工须占用加速器大厅,直接影响主体建造进度,在SSC 建造中占有重要地位。
14MeV中子(n,2n)反应截面系统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姚立山, 蔡敦九
1987, 4(2): 39-45.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39
Abstract:
本文叙述了14MeV 中子(n,2n)反应截面系统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报告了几种系统学研究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今后的要求。
Application of Nuclear Technology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放射性同位素——使用户满意的四十年
Carolyn Krause, 张毓亭
1987, 4(2): 46-49.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46
Abstract:
1946年8月2日,在橡树岭的石墨反应堆上生产出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由专业部门制备封装好,发送给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的Barnard Free 皮肤和肿瘤医院,供核医学研究使用。从那时以来,已经制备与封装了大批地放射性同位素,提供给工业、农业、科学研究以及宇航等部门去使用,特别是核医学的应用。毫无疑问,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最重要的一项贡献,就是把原子核领域的技术,扩展到外界中去,它向社会提供的放射性同位素,可与核能的发展相媲美。它一方面将曾经是不公开的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技术。
关于建立兰州电子束辐照中心的建议
邬恩九
1987, 4(2): 50-52. doi: 10.11804/NuclPhysRev.04.02.050
Abstract:
原子核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迅速提高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原子核科学技术的发展,从1896年放射性的发现算起,迄今已近一个世纪了。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从一开始就紧密地与应用相结合。例如,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1901年就应用来治疗病人,从此逐步开创了核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一核医学。从本世纪初起,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的成就,中子和铀核......